剧场手记 | VAULT初体验之逐梦演艺圈

每年冬天的VAULT Festival,和夏天的爱丁堡艺穗节一样,是英国剧场人逃不掉的一环。开在Waterloo桥下满是涂鸦的隧道里,三个月五百部戏,剧场里全是满怀激情的亚逼,一边演一边听火车轰隆隆从头顶驶过。大部分戏预算少、时间紧、场地差,却往往承载着极大的期待,希望成为被看见、被选中,改变命运的那一个。

虽然上个夏天就说希望不再为了credit做不给钱的工作,但去年还是答应了帮同一个朋友做同样不给钱的工作。总之现在是真的发誓再也不接不给钱的工作了,也幸好能接到给钱的戏了。剧场技术相对好找工作,以前在学校做过一部devised show,因为不算课程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自愿报名参加的。后来因为不给钱但工作时间太长要求又很多,我们系集体罢工,系主任对我们说的是如果任何人中途退出,他绝对不会有什么意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之前的所有工作,都是简单的工作关系,我来、我工作、我拿钱、我走。小剧场是不赚钱的,英国小剧场仍然蓬勃发展靠的都是arts council的赞助。但能得到funding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戏全靠用爱发电和导演赔钱。同时,因为戏剧节规定时常不超过一小时,为小剧场写的剧本格局通常是有限的,很难跳出来。娱乐行业是一个……消耗人的热情的行业。对于已经立足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business,但他们也知道新入行的人是为了追逐所谓的梦想的。哪怕钱不够,也总有人前赴后继,就利用这一点来剥削新人。理想状态是找到风格、方向、理想都合拍的合作者,且大家都没有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起创作,然后慢慢做大。但这真是比找对象难一百倍的事情。如果找不到的话,没钱有没钱的做法。

最后就是做得很痛苦。以前有老师对我做过的一部戏的评价是“能看出来组里所有人的心都在同一条线上”,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组里大家的合作是否合拍,是能从戏里看出来的。想起很久前看到的书摘:“年轻人在工作中应该追求什么?我有三个基本原则。同时满足这三个原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你应该努力去尝试:别兜售你自己不会购买的东西;别为你不尊敬和钦佩的人工作;只跟你喜欢的人同事。”

中间的插曲是还去NT Studio shadow了一部戏的排练,其实我真的很不爱shadow别人,因为实在是太不擅长社交了,大家都说shadow别人就要尽可能地问问题,对我来说根本做不到。当初答应这回事主要是因为我对NT有一些扭曲的情怀,而且认识导演,他是很chill的人也了解我,所以我觉得我坐角落观摩他应该也不会觉得奇怪。后来发现原来NT Studio不在NT里面啊!离得倒不远,而且设施真好,从来没见过这么宽敞、暖和、高科技的排练室,甚至自带灯光和音响系统。内部的各种标识也都带有NT logo,所以无论如何还是满足了我的情怀……和参与的演员朋友聊天,他去年从我校毕业,演员真的比我们这行艰难多了。他一直在咖啡店打工为生同时寻找演戏机会,说能参与这部戏很开心,只要想想能在这栋楼里排练,在签到表上看见自己的名字,知道别人expect you to be here就是很大的一件事了。我十分理解的同时也想问,是不是你英所有戏剧人都对NT有一些扭曲的情怀。过了一周我去学校见到声音老师,他问我NT studio怎么样,我问你怎么知道,他说好几个人给他发消息说见到了我。我恨,这个圈子也太小了。这部戏虽然是shadow,aka我坐在那什么也没干,但是给了£100/每人的预算。毕竟只有两天,我老老实实发了两天交通费的小票过去报销,结果对方让我直接invoice £100……这就是能在NT studio排练的大制作吗?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圣诞假前做了一个devising workshop。这在英国似乎很流行,和国内的朋友聊天提到,她说:“原来还可以找人帮你一起想创意啊,还有这等好事?”……是哦。不过每个devising workshop方式都不同,最早在学校做过一次,那次核心创作团队是外请的,作为学生参与不太到讨论,所以除了排练直接在剧场进行、很早就可以试各种灯、tech时间非常长以外,对我们来说和其他戏没什么区别(后来那位导演因为让我们tech了五周,甚至有过朝九晚十一,被我系拉黑了,十分好笑)。后来又在校外做过一次。这次的workshop做得很开心。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戏本身,很希望能做些什么。参与的大家都很专业、人又nice,氛围特别好,但又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和冲突(褒义),几乎是我理想中的合作状态。devising做得天马行空,但整体走向是明确的,虽然很多想法最后没有用上,但确实能看到devising时的影子。

假期回来后正式排练,这时我从sound associate变为了……LD!啊!为什么我的每份声音工作都会变为灯光工作!(朋友:maybe you’re meant to be an LD,我:this is so mean shut up)这部戏其实还挺特别的,是靠玩具、剪纸、漫画、投影等等来讲故事,讲述者不会移动。传统的灯光设计主要是看布景设计和演员走位,这里两者都没有。这次我竟然主动提出要用LED灯带了,我沦陷了。一直抱怨英国人不用LED灯带就不会做戏了,结果轮到自己还是用了,不过在此之前我已经坚持了一年没用过!主要是这样一部戏,剧场灯光能做的不多,就只能在小物件上作文章。因为是去戏剧节,当然不会有electrician帮我做,所以久违地进行了一些电学复习。其实主要是靠……冲回学校求老师再给我上小课,还好我还没毕业,而且从学校借出了一些设备,省了点预算。

我总是觉得光是一种感觉,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触觉,所以虽然光是可以画出来的,但那就失去了一些力量。因此我特别喜欢glass gobo,光穿过凹凸不平的玻璃时会改变它的质感,能从空气中感受到光线在流动,而haze或smoke是让它的质感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第一场演出很疯狂,那天我们凌晨三点才结束排练,一早tech,一共三小时,其中一个半小时都在折腾硬件问题(投影仪、wireless LED灯带、radio mic等等),剩下一个半小时我勉强program完我的cue,而且因为投影仪一直用不了,所以tech时看不出光是不是影响到投影仪效果,而且场地也很勉强,我在tech box编灯的话,根本看不到效果。正常情况下,两小时的戏会tech两天,而且在这之前还有rig、focus、plot等等时间。其实主要问题确实就是时间不够,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tech heavy的戏,需要足够的tech时间。很可惜,真的很伤心。结束后和几个朋友去吃饭,一边吃一边聊该怎么改,怎么回事!演完了我们开始devising了。跳出来看觉得我的设计有一些问题,这部戏的内核应该是很简单的,我编了太多cue,其实没有必要,有点用力过猛,主要是觉得大家都很努力,自己也想多做一些,但从戏的角度讲,我觉得是多余的。之后几天因为是我自己在operate,所以每场都在狂删cue……

不过大家真的很努力……每场演出完都聊反馈聊上几小时,聊完第二天改,以至于每天我都感觉在看新的戏。到第三场时终于渐渐成型了。第四场终于(几乎)没有技术故障、状态也在线地演完了,curtain call时我在tech box表演一个手舞足蹈。因为很顺利,我才认真地听了一下最后一段独白,明明剧本我读过那么多遍了,还是觉得很触动。第五场没有技术问题,但第六场有重大失误……live performance真是让人着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看过这部戏之前的版本,简单、动人、有力。所以我很担心tech的问题反而掩盖了故事本身,我们所做的努力是为了辅助这个故事,如果问题太多,那么还不如上一版。还好最后一天演出非常顺利。其实还有好多想改啊,我并不觉得我did a good job,虽然这类戏灯光能做的确实很有限……一开始就不应该以传统思维设计的。

总之,我真的很喜欢这部戏,它很像我自己一直想做的那种作品——真诚、可爱,认真地讲好一个故事,有让人惊喜的瞬间,但那些瞬间是为了辅助故事。这戏其实是可以做成漫画、动画或者影像的, 但戏剧这个形式允许它可以是2D,可以是3D,可以加入灯光,讲述者在场也让故事更诚实。我发现我越来越对autobiographical的作品感兴趣,虽然有人会说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但有时候,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影子的时刻,可能是我喜欢storytelling行业的原因。想起似乎是石黑一雄说过:“There are large glamorous industries around stories; the book industry, the movie industry,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theatre industry. But in the end, stories are about one person saying to another: This is the way it feels to me. Can you understand what I’m saying? Does it also feel this way to you?”

从这部戏里学到的应该是:不要相信戏剧节,要么完全依赖场地的设备,要么完全自带,包括所有连接线,否则出问题很难找出根源;更专业的做法应该是各司其职——我感觉我们都太emotionally attached to这部戏了,我帮帮你你帮帮我,反而忽略了自己的部分,如果缺人手,只能说明需要雇更多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经常忘记的一点是,designer不等于technician,当tech出了问题时,不应该指责designer,请一个technician就好了;BLACKOUT CHECK EXISTS and it has a reason。

最后一部戏就是……一份普通工作。钱不多不少,戏不好不坏,其实这才是工作常态吧。剧本写得是扎实的,情节也挺有意思,但没有突出的、让我激动的地方。而且就声音来说比较naturalistic,基本就是雪、风、门开开关关,有点意思的是做了钢琴调音的一些设计。不过导演的organisation能力真的让我震撼,每次收到邮件都写得条理清晰,这件事看似很简单,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她也非常精力旺盛,所有事情都能处理好。然后我上网搜了她背景,发现是哈佛和牛津毕业的……虽然说艺术行业看文凭很没意思,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感叹,聪明人做事有聪明的办法。

在tech day之前收到了极为具体的schedule,以至于我和SM朋友感叹,这要还不顺利那都是VAULT的错了。结果第二天下午tech,我一觉睡到中午,醒来一看,发现set还在诺丁汉……简单来说就是van company出了点问题,并没有预定运输车。然后一位演员的词也没背完,所以导演非常紧张。幸运的是这部戏在VAULT的主场馆,虽然tech只给了四小时,但其实我们一整天都可以用这个场地,而且technician也很靠谱。在一片慌乱中总算是定好了van,下午把set送到了。这部戏因为场地很大,所以租了radio mic,我虽然看过别人用,但其实自己没动手装过,提前紧张了好久,最后technician直接帮忙搞定了,想来他们应该也有“来的人什么都不懂”的心理准备吧。radio mic本身不是大问题,但比如要准备mic tape,还有演员穿裙子的话,mic放哪里这样的问题,是我之前完全不会想到的。

那天见到SM时她说“我本来很紧张的,你来了让我安心了很多,感觉你有一种冷静的气质”。我……只能说,VAULT做到第三部戏,这样的场面……我见多了。所以想要变成成熟稳重设计师,果然要靠经验加持吗。最后演员也没记下词,我在tech box都能听见导演坐第一排提词的声音……嗯。tech方面倒是挺顺利的,也没有说做得很出彩,但至少没什么问题。而且美国人的组,就是很会夸诶!

做完最后一部戏我和朋友说“That’s enough VAULT for a life”。不过,其实我不讨厌VAULT,虽然它的场馆弥漫着一股死老鼠的味道,但是VAULT的戏,有一些很有生命力。当然,还是祝我明年此时有更好的戏可以接,tech time大于三小时的那种戏。(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VAULT就宣布明年可能不会再办了,觉得有点可惜。)

updatedupdated2023-02-14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