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手记 | 山水有相逢,剧场常相见

三月的工作做完后,四月迎来相对清闲的一个月,回国前的论文写作还算on track,结果在国内一个字都没写,回来后就开始摆烂拖延。在此介绍背景:我校去年之前都是挂靠在别的大学名下的戏剧学院,这两年才独立出来发自己的毕业证,我们要写毕业论文也是为了满足那个大学的毕业要求。但问题是我系是一个非常实操的专业,三年没有任何写作训练和作业,唯一写过的是实习报告,爱怎么写怎么写爱写多少字写多少字,并且老师也没有学术经验。因此对于毕业论文,既没有学生想写,也没有老师想教。去年的毕业生说ta们毕业前两周才得到指导老师,反正大部分人都得到延期了。

我系毕业要写12000字论文,现在快二月了,只上过两节非常rough的论文课,此后再也没有一个人提起这件事,同学去催系主任,他已经连续十二周说在本周结束前会安排指导老师了(但是本周又没有消息呢!)
这么不想管就不要让我们写论文啊!

朋友和她的指导老师聊毕业论文,老师说你可以选择每周都来和我见面,给我发草稿,我也会看会给你修改意见,你也可以消失到ddl之前给我成稿,我知道大家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所以你随意,我不会judge你。

不知道哪部戏的舞监不干了,于是系主任找到我朋友问她愿不愿意接手。
朋友:那我写不完论文了。
系主任:那给你延期四周。
我:???这么容易的吗???

朋友和我说他得到extension了(平白无故完全没有理由),我:所以系主任说什么了?
朋友:no worries。

虽然我觉得只要我去问一定可以得到延期,毕竟我接了不在课程内的戏。但我还是想快点结束这件事,最后也的确按时完成了。虽然……一直到我交上去时我指导老师都不知道我写了什么,我只发给他看过abstract,他一个月后回了我,那时候我已经写完大纲了,想想懒得改了,直接就写完了。怎么说呢……毕业就行,毕业就行。

好消息是我校独立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毕业论文,坏消息是从我们下一届开始。我系目前以及之前很多年的学制都是两年预科+一年本科,预科一年级上半学期课,然后做四季戏,show role从lighting technician, sound assistant, assistant stage manager, technical stage manager, construction crew中随机五选四。一年级结束时自选二年级的show role,没有主修规定随意组合。二年级做四季戏和六周实习。一部分之前读过大学的学生或者英国本地学生会在二年级后毕业拿预科学位,因为行业不看学历。但这几年读三年级拿本科毕业证的人越来越多了,三年级需要选主修方向且只能选一个,做一季戏、十二周实习和毕业论文。三年间偶尔会在不太忙的时间段(排练前两周和每季戏结束的reflection week)各部门自己上课。这里的一季戏不代表一部戏,我校一季戏一般从四部到八部不等,横跨三个剧场,通常舞监会专注一部戏,但如果是crew之类的也可能同时做八部戏。我在的这几年我系招不太到学生,隔壁校一部戏的灯光部门能细分好多show role给一群人,我校小剧场基本是一个人包办设计+技术+编程。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学到更多,而且竞争很小,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show role。

改革后前两年应该不变,三年级改为三季戏+六周实习。很难说哪种模式更好,我个人觉得三年级实习的十二周学到了非常多东西,毕竟戏剧学院算个bubble,哪怕再实操和行业也有壁。当然,不写论文最好。三年读下来我还是挺满意我校的课程安排的,非常灵活,我们班很多人最后选择的方向都和入学时不同,有很多事情尝试了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英国也有一些戏剧学院是入学时就分方向的,但即使是明确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在后台行业,了解别人的工作也很重要。

做完三月的戏后就对戏剧很疲惫,可能因为年初这些戏都没有做得很开心、也不觉得自己做得好,再一次怀疑自己的职业方向。在学校做戏需要面对的只是外请导演和设计师,身边的组员和环境都是自己熟悉的,但工作后一切都是陌生的。自由职业的剧场人对社交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一部戏的合同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而且往往是几份工作同时进行,还要在这期间申请、面试几个月后的工作。每个组除了工作上需要和核心的导演、设计师、技术员、舞监密切交流之外,也免不了和演员、制作人等等small talk。我一开始是抱着“只要谈工作就好了”的想法和人交往的,但后来意识到在创意行业想要和人产生亲密的合作关系,是没法停留在表面的。有次老师唠嗑时讲到,一位导演曾经和他说过,她选creative team的原则是假设她们一起坐火车去伯明翰,这个人能不能和她聊一路。我想那我不完蛋了吗,我根本不会和人一起坐火车。排练周勉强还可以应付,制作周每天朝九晚九高强度和人沟通、过滤信息、修改创意——要知道平时就算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两个小时后我就能量耗尽找借口溜走了。这样的工作对于从小被问长大后想做什么时会说“不用和人说话的工作”的我来说……未免有点强人所难。在我对戏剧非常上头非常积极的时候,热情是可以冲破障碍的,但冷静下来觉得它确实是个问题。我一直以来都独来独往到大学老师会给我家长打电话说我太孤僻——虽然也因为我大学老师是烂人但总之,让我假设一辈子都要在工作中和很多陌生人共处一室、并且随着戏规模增长共事的人也会增多,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不会让我快乐。

现在想想年初连续工作三个月几乎没怎么休可能burnout了,三月后我就在逃避邮件。几个组都有发反馈表,但我实在是懒得措辞,都没有回——有点过意不去,但工作完了就让我走啊拜托!怎么还有后续社交呢!不管这样的反馈是不是只说实话就可以了,我都觉得是很大的能量负担。四月去了之前做associate的戏的press night,拉了我朋友壮胆,散场后和导演、SD打了个招呼就夺路而逃。后来制作人给我发邮件,问怎么没看到我,她们有小礼物要给我,我在电脑面前表演一个抱头尖叫。

虽然上一次写博客时还在说应该不会再接戏了因为要写论文……不过系主任问我要不要做时我还是答应了,东亚人东亚魂。学校的戏虽然不会给钱,但一是可以写cv上,二是导演和设计师都是外请的,合作愉快的话算是好的network——我一般是打着这样的主意。这一部戏的剧本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故事讲的是一群人怂恿一个人自杀,但我觉得这里面的笑话都太轻了,就是一些依托于夸张表演的性感/刻板印象笑话。听第一遍很好笑,第二十遍很难笑出声。当喜剧的笑话不再好笑,能否看进去决定了这个故事的质量,但我很少遇到不好笑的喜剧也好看的情况。虽然大部分故事看二十遍都会腻的,但我也做到过直到tech我还会被这个故事打动的戏,那些是很好的故事。在这部戏里尝试了作曲……应该说,编曲?但结论是如果我真的想往声音设计的方向走下去的话,我会想要一个composition的degree。我没法在没有专业训练的情况下自信地说可以compose。不过我虽然感兴趣,却没有太多钻研composition的动力(尤其是我不常听的曲风的编曲),说到底戏剧是一种合作创作,并不适合对自己的创作太有掌控欲的人。当然很多戏的sound designer和composer是分开的,而且本身这也是两件事,但我发现我在创作上很难放手。其实声音设计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声音,而不是做出最厉害的声音,我常常忘记这一点。

毕业前和系主任tutorial,我说我到现在还记得我面试有多烂(连stage left、stage right是哪都没答出来),系主任笑笑说,但是我们看到你的笃定,我很高兴当时把你录进来。我读到大三才退学,因为和系里关系不太好没有去要推荐信,能申请的学校很少。特别焦虑的时候,我还跑去网上匿名问一些退学/休学过的博主:“会因为和同龄人脚步不一致焦虑吗?该如何与自己和解呢?”但这个问题,出国后很快就抛之脑后了。一方面我们系组成很多元,三四十岁的人也有;另一方面确实过得挺好的,我知道留在国内一定不会这样开心,所以后来看本科同学毕业内心也是毫无波澜。脚步不一致这件事,趁早打乱,之后再做什么都不会有负担了。

我申请这个专业时,就只是想把这个本科作为跳板的。我当时想成为舞台设计师,但一是因为退学拿不到推荐信,申请不了舞台设计专业;二是因为我想系统地了解剧场如何运转,知道技术能实现什么、设计的边界在哪里后,再去成为舞台设计师。现在回头看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过去三年我看过很多舞台设计师工作,已经不再憧憬这个职业了。而我自己的工作,虽然仍然是有趣的,但不是我想投入一辈子的工作。我见过更有经验的灯光和声音设计师工作,我可以预想努力工作,十年二十年后职业道路会如何发展,但我不觉得它很吸引我。这份工作让我受挫的,除了它对社交的要求,还有作为设计师无法触碰到故事核心的问题。此外,剧场设计很少有“个人风格”这一说,因为好的设计是不着痕迹的,是所有元素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整体。这要求设计师放下自我去服务故事,平心而论,现在的我做不到。

迈入二十岁的那个夏天我在伦敦读夏校,生日当天去环莎看了凌晨场的《仲夏夜之梦》,幻想场灯在零点暗下来的时候,我会许下生日愿望。只不过后来发现环莎是不灭场灯的,但我还是许了愿。今年我要二十四岁了,二十岁的愿望,回过头看已经实现了。也许因此,我才会想许新的愿望吧。大概到了quarter-life crisis的年纪,我常常想,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考虑现实因素,我最想做什么?这个现实因素,是我不可逾越的吗?可以说,我太年轻气盛,我想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我想讲我在乎的故事,我想做只有我能做出的作品,我想诚实地生活和创作,我想因为我是我而被爱。也许有天我会变得成熟稳重,接受这是不可能成真的愿望,但在此之前,我决定试一试。

这篇博客其实是想写,我毕业啦!我很喜欢我校的毕业典礼,大家一起坐在剧场,老师们说谢谢和你们共事,很为你们骄傲,讲故事是很棒的职业,要记得有时要找到自己的声音,有时要学会聆听。过去三年我迈出过很多次舒适圈,想要的东西,我都争取了。这是很好的三年,但故事刚刚开始。

updatedupdated2023-07-082023-07-08